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上传文档

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

  • 上传者:study
  • 文件大小:2241 (KB)
  • 文档格式:.docx

文档分类: 高考试题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 页未读,继续阅读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

关于本文

  •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docx
  • 链接地址:https://www.shanxuedoc.com/item/14768.html
  • 内容摘要: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  每年高考,语文科目,阅读理解部分容易被吐槽。  考试结束,阅读理解的题目放到网上,大家讨论,然后原文的作者站出来:“我写文章的时候压根不是这样想的”。各种标题党立马搞个大新闻,吐槽高考阅读理解题的设置,违背了原作者的本意。开始批评高考的不公,考题设置的不科学。  大家开始嘲笑,群众总是爱看这样的嘲讽,作者中心论。  文章一旦写出来,“解读”与“作者本意”是可以没有关系的,阅读除了理解作者的感受,还会掺杂自己的感受,一千人有一千个哈莫雷特,莎士比亚会跳出来批评其中的999人没理解自己的原意吗  我们学生阶段的语文学习,文学鉴赏占了很大的比重,但中国缺乏文学鉴赏的理论学习,初中、高中的语文课,容易变成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分段理解大意,特别老套的鉴赏一篇文章。没办法,师资不够,选择当老师的人大都是找工作不如意,索性去当老师算了,是个最不差的职场选择题,本身的素质跟教育水平,都有待检阅。  老一代的中国人又缺乏最基本的逻辑训练,审美培养。  阅读题的正确答案,似乎只有原作者能答对。可实际上原作者不能代表“作品”,文章是脱离个人的,尤其是经过传播的文章,作品应该是“文章”本身。文章被挑选作为阅读理解题时,作者想答题,就应该好好从学生的角度去答,而不是“我是作者,我当初是这样想的,答案跟我有冲突,答案是idiot”。  设计阅读题的问题,跟原作者的立意区别很大,阅读理解题考验的是学生对一篇文章阅读的感受、理解能力。学生理解到哪一步了,如何总结自己的理解,这是要有理有据来证明其说的。写作往往不讲证据,不讲分析,偏重感受,偏重感性。  作者即文学,作者即作品,传统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支持这个观点。在西方历史主义兴起之前,无论是神学的《圣经》解释,还是世俗作品的解释,全都围绕着如何去发现作者的原意。它力求由文字表面意义推知作者寄托在作品语言中的旨意。文字学、考证学、心理解释的方法都是在原意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但它慢慢被淘汰掉了,它狭隘。  以新批评、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批评流派的崛起标志着批评范式由作者向本文的转移。这是西方现代批评史上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它宣告了意图主义的作者原意说的破产。文学批评从此进入了一个更加广泛深入地探讨文学自身内在特质的历史时期。  你阅读的文章,文章本身是作品,它可以脱离作者,其实中国人本应该是优先提高这一点。。。
  • 版权声明:

    1、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4、善学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5、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6、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申请友链 - 网站客服客服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194716799@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Copyright@2021-2022 主站 www.shanxue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津ICP备2020010054号-3